中国风景名胜区在世界遗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曹南燕)
我有幸在建设部为全国风景园林行业工作了三十年。更有幸的是参与了1986年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以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下面,我想通过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来说明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法上进行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目前,我国共有43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3处。
在我国43处世界遗产项目中,涉及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有32处,它们分别是:八达岭—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武当山、嵩山、玉龙雪山、龙门石窟、青城山—都江堰、黄龙寺—九寨沟、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姑娘山、天台山、西岭雪山、云南石林、荔波樟江、重庆武隆、三清山、丹霞山、泰宁、崀山、赤水、龙虎山、龟峰、江郎山、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可以说,中国风景名胜区已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泰山是第三世界最好的一本世界遗产申报书,泰山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
1986年泰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这是中国申报的第一项自然遗产。泰山的这份世界遗产申报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查的时候,被一致认为是第三世界最好的一份申报书。这本申报书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1987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函称:“《泰山遗产》资料丰富而详实,是第三世界中最优秀、最出色的版本”。
198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新西兰人,时年62岁)来泰山考察后,他在泰山召开的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泰山的资源价值,称道“泰山的双重遗产价值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它为我们开拓了一个过去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的新领域”。卢卡斯先生还为泰山题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泰山这份世界遗产的申报“促进了世界遗产概念的更新”,“对世界遗产的评价带来了新的标准”。这是卢卡斯先生对泰山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价值最高的评价。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共有世界遗产962项,其中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9项,中国就占据了4项,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黄山世界遗产申报书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范本。
1991年黄山是中国第二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唯一一项世界遗产项目。1990年中国黄山报送的世界遗产申报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吉姆·桑塞尔博士称之为“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范本”。黄山世界遗产申报书不但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要求,而且中文资料详实,英文翻译准确,印刷装帧精美。(之前泰山世界遗产申报书的A4印纸,因为条件有限都是靠手工裁剪出来的,而照片是用相角粘贴出来的)。
以后,建设部在黄山举办了多次研习班,指导国内其它遗产地在预备申报时学习交流。黄山管委会为让国内同行们了解这方面的工作,也把黄山世界遗产申报书印刷成单行本,出版在安徽省建设厅主办的风景园林杂上,为中国其它遗产地申报世界遗产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同时,这本申报书也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1994年,黄山世界遗产申报书获得了安徽省科学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世界遗产项目方面获得的科学进步一等奖;同时科学进步奖项也拓宽了新的领域,增加了世界遗产的新内容。
二、扩大世界遗产的宣传
建设部在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多渠道多方面广泛地扩大世界遗产的宣传
1、中国“世界遗产”徽标的出台
90年代末,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委托,建设部组织了有关专家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徽标进行设计并广泛征求意见。专家们认为既然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就应该用汉字来表现,我们将设计的草图送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通过再次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标有汉字“世界遗产”的徽标就这样出炉了。今天我们每到一个遗产地都可以看到这个徽标,它为我国对内、对外宣传世界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第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世界遗产证书
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不仅是要让行业人士知道,更要让公众都了解。1991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建设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泰山、黄山世界遗产颁证大会。大会召开得很隆重,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同志等有关国家领导人前来参加会议并为遗产地颁发世界遗产证书,这是史无前例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时进行了报道。在当时,社会上还不清楚什么是世界遗产的时候,我们就通过这样的形式向公众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3、首次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公约20周年”展览
这是中国世界遗产在国际展览会上的首次亮相。1992年《世界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划在法国巴黎举办《世界遗产公约》的展览。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组织下,建设部牵头带领已批准的世界遗产地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参加了这次展览。这个展览国家没有展览经费,是由黄山和泰山两个遗产地筹集的。展示的100多张大型的资源照片,都是在国内制作好,由参展人员携带托运到巴黎的。布展时,由于资金紧张,甚至连剪刀和胶水都是借的,还借来了2个仿兵马俑塑像在中国展览的大厅门口进行展示。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布置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在世界遗产展览开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领导马约尔总干事第一个参观的展厅就是中国的展厅。他看完中国的世界遗产展览后,马上挥毫写到:“伟大的文明、伟大的中国。”这是对我们国家遗产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20多个国家的使节和联合国的一些官员及法国的一些民众都参观了中国展厅,这是第一次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
4、《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为了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世界遗产进行宣传,建设部组织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的出版工作,在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侯部长高度重视和指示下,在我的老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老先生的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将当时中国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的所有项目的申报书进行收集整理(所有纳入《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的图片基本都是申报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最优秀的片子中挑选出来的),精心编著出《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文稿、图片。对于出书如何定位,根据罗哲文老先生所讲的大团结政策,我们定位为: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编写。罗哲文老先生为此书作的中文序,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勒斯特作的英文序,罗哲文老先生在序言指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最完整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著作”,它也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吴良镛、周干峙两位两院院士和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为此书题写了书评。这本书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出书质量也非常好。
不负众望,1999年《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此书是中英文版的,在日本召开世界遗产大会时,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送给世界遗产委员会21位委员人手一册。委员们看到以后,认为非常好,因为这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勒斯特看到成书后,非常高兴并发来热情洋溢的祝贺电函,称:“这本书为中国宣传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风景名胜区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表率作用
1、四川省人大率先颁布了《四川省世界遗产条例》
1998年四川省建设厅开展了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和世界遗产起草工作,2002年四川省人大颁布了《四川省世界遗产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世界遗产的保护条例,使风景名胜区的世界遗产项目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对今后的其他各省和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法律借鉴。此后,很多省市和地方都来向他们学习。当时四川省有四个世界遗产项目,它们是黄龙、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和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黄山世界遗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梅利娜·迈尔库里奖
在世界遗产管理方面,中国获得了第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梅利娜·迈尔库里奖,这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最高奖。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黄山首届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这是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诺贝尔”奖项,全世界仅有3个得主,中国唯黄山独享此誉。
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勒斯特,在考察游览完黄山的绝妙风光后不禁赞叹:“黄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最特殊、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遗产。毫无疑问,在所见过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最杰出的。黄山,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是特别的世界遗产;黄山,拥有一流的景色,一流的管理;黄山——中国的名片,我为她骄傲!” 黄山世界遗产在保护管理方面为中国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典范。
四、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策的思考
从1986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到今天已经26年了,我们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应该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策有更多的思考。1979年国家分配我到建设部从事全国园林管理工作,随着机构改革,1985年以后开始从事风景名胜区工作参与了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1998年后又轮岗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对园林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如苏州古典园林、天坛、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了更多的了解。总结30年来风景园林的工作经验,我认为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除在法规、规划、体制、管理等必要措施外,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应该在保护管理方法上有一些更新。
1、建立世界遗产动态管理的制度
世界遗产是动态变化的,应定期进行多学科资源的综合普查和评估,建立动态管理的制度。比如泰山风景名胜区,自1986年申报世界遗产到现在已经26年了,现存资源价值和管理状况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应该对其进行多学科资源的综合普查和评估,可以几年进行一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几年进行一次监测,我们国内对世界遗产的管理也应建立类似制度。这个动态管理基本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管理的现状、管理中的问题、管理模式的认可。申报工作和管理工作,两者的差距是很大的,一些地方重申报轻管理,给世界遗产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有了动态管理的制度,对地方管理是监督也是促进。
2、对世界遗产进行分类指导、综合管理
我们应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综合管理。目前,在世界遗产的分类上,有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双重、文化景观、非物质遗产等,这是从资源价值上的分类;另外一个是管理状态上的分类,比如泰山、峨眉山、黄山世界遗产保护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做得非常好;而2007年新批准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如重庆武隆风景名胜区,它的管理状态和黄山的管理状态就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完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因此,我认为到了分类指导、综合管理的时候。另外,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分不开的,比如说武当山的金顶是文化遗产,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金顶在哪里?在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内,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包括金顶的管理,所以应该综合管理,也就是说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和我国的文物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综合管理。
3、世界遗产工作的发展靠科研与实践的相结合
世界遗产的科学研究方向应该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科研很重视,很多大专院校都有世界遗产方面的研究。比如清华、北大、同济都有世界遗产中心。如果这些科研部门和遗产地的某个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比如和泰山结合起来,和黄山结合起来,和长城结合起来,就能够把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如果基础研究做了很多,但是它们没能和遗产地的管理结合在一起,那是不可行的。因此,我认为第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结合起来。第二,要将新的科技、新的成果进行应用。目前我们有的新的科研成果,新的研究范例,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没有能应用到我们实际工作中去。所以我们应该以实践为目的,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第三,应该将研究成果上升为理论,使之具有指导意义,并将指导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是我多年来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肤浅的认识和思考,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学习。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加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加倍努力,卓有成效地工作。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的遗产。
(作者为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