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宁县开始启动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综合管理项目,首先选择群众基础好的史家坪村委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史家坪村的核桃林已经硕果累累,广大群众从提质增效项目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致富曙光。
史家坪村从2000年开始发展核桃,村支书刘春寅,一个土生土长的核桃专家,一年到头都在忙核桃的事情,在老刘与乡镇、林业局的共同配合下,全村发展核桃2400多亩,由于林农存在核桃树不需要管理的传统意识,导致核桃树放任生长,有面积无产量。2009年老刘开始关注核桃的品种与管理技术,他多次外出参观,向专家学习,确定清香核桃为本村的主打品种,并在他本人的核桃园中进行了试验,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缺乏技术,虽说核桃树进行了高接换优,但产量只有150斤/亩左右。2014年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综合管理项目开始在大宁县实施,县林业局首先确定史家坪村为县提质增效的示范村,解决了刘春寅的一个大难题,从此刘春寅就走上了一条发展清香核桃“不归路”。刘春寅与林业局副局长白立家,被村里人戏称为一对“核桃痴”,两个人一见面,核桃的事情说不完,逢人便说、见人就讲,史家坪的核桃种植户几乎全部被他们成功洗脑,都成为核桃管理能手。村民刘三恩,刘春寅的忠实粉丝,从换头开始,就紧随步伐,与妻子一起,掐着时间点进行核桃管理,每年早早就积好农家肥,等着往地里施,家里的工具一应俱全,从修剪到施肥,到去雄,都一丝不苟的实施,全的核桃园成了史家坪村的“样板工程”。年轻人张建宁,在外打工多年,头脑灵活,听说提质增效项目,返回村里,追着老刘,学习探讨核桃管理技术,成为刘春寅的忘年交,率先把自家的核桃树进行了换优。然后在村里发动群众,成立了核桃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包装,走上了核桃营销的路子。2016年9月19日,刘春寅、白立家在经过多天的巡逻,使史家坪的核桃安全渡过了采青期,刘春寅一声令下,村民开始了收获自己一年的成果。经过在地头实测,核桃产量出乎老百姓的意料,比实施项目之前番了两番以上,到2017年产量已达到500斤/亩。